·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首页 | 工作室介绍 | 学术思想 | 名医传承 | 哈氏弟子 | 新闻中心 | 视频资讯 | 哈氏医案 | 给我留言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 : 站群网站发布  >  天津哈氏妇科流派传承工作室  >  名医传承
哈荔田教授学术思想
                                   2014-08-19 11:15
....................................................................................................................

  (一)强调学有渊源,倡导勤于读书,博采众长 哈老认为学习中医,首先要专心,一于志,要有献身精神,否则见异思迁,二、三其志就会失诸精专,“妄陈杂术”,终不会有所作为。其次要勇攀高峰,要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志气。树立高远目标,作为努力之方向,否则会陷于平庸、浮浅,毫无成就可言。但取法并非好高骛远,好大喜功;做学问要脚踏实地,扎扎实实不畏艰苦,只有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方能有所得。

  哈教授指出:虽然人之天分有别,但“生而知之”者则至今未见。一切知识才干无不源于后天的学习和实践,而学习成绩之优劣,则与付出劳动量之大小成正比。哈老还特别告诫后人,学习固需勤奋,但要注意方法。以背书而言,他初学医时先背诵药性赋、汤头歌、脉学等,作为启蒙读物,继又背诵《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背书时不用默读法,而是在僻静之处高声朗朗诵读,俾声出之于口,闻之于耳,会之于心。之后则在喧闹的环境中默忆背过的内容,所谓“闹中取静”,如此非但能记,且能会意。背书颇苦,往往唇焦舌燥,但年轻时背书如石上镌字,记忆牢固,对将来大有好处。古人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只有熟读才能使人联想丰富,触类旁通,有利于加深理解,锻炼记忆力。他无不感慨地说过,我已年过古稀,但青年时背过的东西,有些现在仍能朗朗上口。哈师背诵经典著作时先选白文本,熟读后方看注本。看注本时不要拘于一家之论,如《内经》选择《太素》及王冰、吴崑、马莳、张介宾、张隐庵等注本,彼此互勘,择善而从。并在领悟各篇全貌后,仿杨上善、张介宾诸家的治学方法,将各篇有关内容分类辑录,每一大类再分细目,此法对于掌握《内经》全部内容,进行整理研究,有莫大益处。他还认为《内经》为中医理论之渊薮,为医不读《内经》则学无根本,基础不固。后世医家虽然在理论上多有创见,各成一家之说,各抒己见,自鸣一得,但就其学术思想的继承性而言,无不发轫于《内经》。故读《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目的在于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之根本。而仲景之《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临床之圭臬,辨证论治之大法。不读仲景书则临床辨无法度,治无准绳。故读仲景书要掌握治疗之常变,知常达变,才能左右逢源。仲景书注家甚多,哈老初学时受先父之命,读尤怡《金匮要略心典》、《伤寒贯珠集》,认为尤氏之注对辨证立法阐发精当,剀切中理,不浮不溢,诚如徐大椿所说:“条理通达,指归明显,辞不必繁而意已尽,语不必深而旨已传”。对于“文深”义奥,有通之而无可通者,宁“阙”之而不随文敷衍,强作解人。故对初学者理解仲景之旨,诚多帮助。哈老在学习经典著作之后,方开始涉读诸家之书及医案,这样不但能开阔知识领域,而且有了权衡各家学说之基础。在参究各家学说之后,再读诸家医案,方能领会其中意趣,而有较大收获。医案乃临床诊断疾病的纪实,好的医案可以启迪学者之思路,为临床之借镜,故古人有读书不如读医案之说。读古人与今人医案,要参玩其辨证立法及用药旨趣,若以摭拾词句,抄袭方药为务,则舍本求末矣。他借用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凡例》中曾谈及读案方法之例,指出:“我初读医案时,每将案中辨证立法及方药部分掩住,单就其所述脉证进行分析、辨证、立法、处方,然后再与原案对照,用以考察自己与彼之辨证用药有何异同,得失原因何在。此种方法对阅历未深,学验欠丰者,较为适宜”。他还深深地体会到,做学问主观勤奋、刻苦固然重要,而良师益友的指导、帮助亦不可缺少,然此种指导和帮助必须自己多方争取,不耻于直接请教,或敏而好学间接观摩。如能集众美于一身,则术之精良必成矣。

  哈教授倡导“博采众方”,他自年轻时就有收集各家处方的嗜好。20世纪30年代北平是学者云集、名医荟萃的地方。哈师在华北国医学院求学期间,不仅深受施今墨、周介人、范更生等前辈之亲自教导,也曾得到一些临床大家的点拨,可谓转易多师,博采众长,加之哈师素有搜求名医方案、手迹的癖好,每有所得,如获至宝。倘闻某医善治某病而又无缘结识者,辄陪同病人往求诊治,一为学习其遣方用药,一为得其手迹观摩学习。惜其所集,均毁于战火和动乱之中。

  哈教授最值得称赞的是活到老,学到老,手不释卷,到其临终前,案桌上还摆放着医书及研究心得。凡中医药及西医学新发现、新知识及研究成果,他都孜孜不倦地学习并应用于临床及科研。

  (二)强调“扶正固本”,指导临床防病治病

  扶正固本又称“扶正培本”或“扶正培元”,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法则,属于八法中的补法。它是根据扶正祛邪,标本缓急,治病求本等法则综合衍变而来的。扶正,就是扶助正气;固本,就是调护人体抗病之本,二者前后呼之。“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由于肾为先天,脾为后天,所以益阴扶阳,培补脾肾,即可增强人体内在抗病能力,促使机体生理机能恢复,又可达到正复邪退疗疾之目的。哈老崇尚易水学派,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特别重视“扶正培本”,尤其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的学术思想,认为先天不足可以后天补之,为探讨中医药学养生防病和抗衰老的理论研究与临床运用作出了宝贵贡献。

  他认为,扶正固本的作用在于预防疾病,治疗虚证,挽救危急,调摄康复等方面。他还认为,扶正固本的治疗原理,在于补益人体脏腑气血阴阳之不足,调动自身的能动作用,调整阴阳,纠正偏盛偏衰,使之归于平衡。

  应用扶正固本法应注意以下事项:

  1. 辨别虚实真伪《治病法轨》曾告诫后人:“至虚有盛候,反泻含冤;大实若羸状,误补益疾。”即对“大实若羸状”的假虚证候,如误用补药,则必致助邪伤正;若对“至虚有盛候”的假实证候,当补反攻,则造成虚者更虚,甚至死亡立至。以上两种情况在临床用药时,务必辨清。

  2. 切记保护胃气脾胃为后天之本,机体营养之源,药物也要经过脾胃的运化输布全身以发挥治疗作用,因此补虚时一定要照顾到脾胃功能,益气应忌壅滞,养血需防滋腻,滋阴尚忌苦寒,助阳更防泄气等。

  3. 准确掌握剂量扶正固本药有轻重缓急之不同,具体应用当以正虚程度区分峻补与平补。气血大伤,正气欲脱者峻补,用药精,用量大,才能力专效宏。慢性病,或急性病的缓解阶段应用平补,其药力不宜过猛,缓图细治,积至一定时日则见功效,不可急于求成。

  4. 兼顾气血阴阳血虚当补血,同时辅以补气之品,以助生化,亦可防止补血药的凝滞。气虚当补气,同时辅以补血之品,使气有所附,并可防止气独旺而生热化火之虞,以使气血调和。阳虚宜补阳,同时辅以补阴之品,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虚宜补阴,同时辅以补阳之品,使阴有所化,并可借阳药之温运以制阴药之凝滞,达到滋而不腻的目的。

  5. 掌握治疗时机扶正固本法多用于慢性疾病或某些急性病的缓解阶段。因此临床应根据病情发作的特点,确定相应的治疗时机。例如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多在秋冬发作加重,春夏缓解,根据“冬病夏治”的预防医疗原则,着重在缓解期扶正固本治疗,以防止发作。

  6. 正确煎服药物一般补益药宜久煎,饭前服用,每剂药煎两次,早晚分服。

  7. 注意饮食起居俗话说“三分药七分养”、“药补不如食补”,所以病人在服药同时,还要注意饮食起居等方面的积极配合。

  8. 防止乱用补药补药是为治病而设,绝非一般食饵,有其一定效能、适应范围、副作用和禁忌证,用之得当,疗效显著,用之不当,适得其反,可导致阴阳失调,干扰正常脏腑活动,甚至发生疾病。此外,在外邪未尽的情况下,不主张骤补,以免留邪为患。

  上述这些基本观点是哈老几十年临床经验的结晶,是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

  (三)整体观是妇科辨证的基础

  整体观是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它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整体地、全面认识人体,以及人体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揭示了人体的统一性,以及人与自然界辩证统一关系的基本规律。中医理论正是在整体观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方面,又普遍地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

  哈老认为:中医学关于人体统一性的认识,体现在妇科方面,首先是要以相互联系的观点,全面、整体地认识妇女的生理特点和病理变化。例如:妇女在解剖上有胞宫,此为行经和孕育的器官,因而妇女在生理上有月经、胎孕、产育和哺乳等不同于男子的特点。胞宫除与脏腑十二经脉互相联系外,与冲、任、督、带各脉,特别是与冲任二脉的关系更为密切。又由于经、孕、产、乳的物质基础是血,而血的生成、统摄和运行,又有赖于气的生化和调节。而气为肺所主,肺朝百脉输布精微,下荫于肾。因此凡经、孕、产、乳各方面的疾病都不只是胞宫局部器官的病变,而是机体在致病动因作用下的整体反应。因此,对于妇科疾病的探讨,必须从整体出发,既要了解邪中何经,病在何脏,又要重视脏腑、气血及冲任二脉之间的相互影响,找出病机所在,切忌只着眼于某一因素,而忽略了其他相关因素。

  例如肝气郁结,可以导致气血失调,影响冲任。肝的功能失常可以产生经、带、胎、产方面的疾病,又能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致使气血生化之源匮乏,加重疾病的发展。所以治疗上不仅要疏肝解郁以调经血,也要兼理脾胃以滋化源,甚至还要以调理脾胃为主。很多妇科疾病往往都能通过调理脾胃取得疗效,例如某些慢性胃肠疾患,如消化不良、慢性腹泻、慢性痢疾等,常能导致月经不调,在治疗上常以调理脾胃为主,虽不治血,而经自调。

  因妇女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是整体功能正常与否的反应,故临床许多内科疾病,每能导致经、带、胎、产的异常;反之经、带、胎、产的异常,也能引起其他方面的疾患。如血瘀闭经可引起长期低热;月经过多可导致贫血或心律失常;更年期妇女月经失调也常引起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多系统病变,表现出复杂的临床症状。经、带、胎、产的异常不仅是脏腑经脉功能失常的反应,也是某些疾病的早期表现或伴有症状。

  整体观的另一个方面,是人体与自然的对立统一。祖国医学强调疾病的发生是由于正虚邪侵,即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而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对疾病的发生、变化、预后和转归都有一定影响。在诊治妇科疾病时,要根据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进行调治。哈老临床体会:阴虚阳亢的月经过多,冬季的疗效较夏季为佳,而对于寒凝血瘀的月经过少、痛经、闭经等,夏季的疗效较冬季更高。不仅四季和每月的盈亏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活动有一定的影响,即在一日之内的昼夜晨昏的变化,幅度上虽不像四季那样明显,但对人体也有一定影响。体现在妇科方面,如崩漏患者在日晡时出血量多,痛经病人多在夜间腹痛加重,孕妇临产的阵痛深夜较重等。正确掌握昼夜的阴阳变化,联系整体,分析病机,知时论证,对于临床更好地防治妇科疾病,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祖国医学也十分重视地域气候的差异,以及地理环境、居住条件、生活习惯等的不同对人体的影响。临床有不少妇科疾病的发生与上述因素有关。如痛经、闭经的发病以寒带地区的女性为多;而月经量多、月经先期、倒经等则与素嗜辛辣之物,以及常在高温下作业有关。整体观念对各科均有指导意义,在妇科临床中也应予以重视。

  (四)强调肝、脾、肾三脏在妇女生理、病理上的重要意义

  哈教授认为,妇女以血为本,以气为用。然气血之化生、运行、敷布、施泄等,无不与脏腑功能活动有关。其中以肝、脾、肾三脏在妇女生理、病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王肯堂指出:“女子童幼天癸未行之前,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属厥阴;天癸既绝,乃属太阴经也。”强调肝、脾、肾三脏在妇女生理、病理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调理妇科疾病中要特别重视肝、脾、肾三脏的作用,并注重三者之间的关系,切不可顾此失彼。

  1. 调肝肝藏血,主疏泄,性喜调达舒畅,在妇女生理病理特点上占有重要地位,故有“肝为女子先天”之说。肝与冲任二脉通过经络互为联属,肝之生理功能正常,则藏血守职,气血调畅,冲任通盛,月经以时下,胎孕产乳皆正常。若因情志抑郁,肝失疏泄,不能遂其条达之性,或肝不藏血,肝血耗伤,则可导致多种妇科疾病的发生,因而有“万病不离乎郁,诸郁皆属于肝”之说。肝病用药原则,《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泄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故肝郁宜芳香辛散,肝燥宜甘润柔缓。临床凡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不孕、产后腹痛诸证,见有精神抑郁,胸胁满闷,乳房胀痛等症者,每以柴胡疏肝散舒肝解郁为基本方。兼寒则加乌药、吴茱萸、小茴香、橘核等暖肝散寒;兼热则去川芎之升动,加丹皮、生地、黄芩、白薇等凉肝清热。但肝为刚脏,体阴用阳,故舒肝解郁不可一味仗恃辛燥劫阴之品,否则易造成肝郁化燥,气逆化火之病理。因此,在应用香燥辛散药物时,应适当佐以肝经血分之药,如当归、白芍、桃仁等,以缓肝急。另如肝血不足或肝肾阴虚之月经涩少、经闭、痛经、不孕等病证,由于肝木失养,难遂条达之性,也每见有少腹作胀,胁肋隐痛等肝郁症状,可仿魏之琇“一贯煎”之意,于大队养血柔肝、益肾填精药中,佐以香附、川楝、柴胡等舒肝之品,助其升发之机。

  2. 健脾胃哈老认为,脾胃功能正常与否,也是妇女生理病理特点的主要反映。正如薛立斋所说:“血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五脏,洒陈六腑,在男子则化为精,在妇人则上为乳汁,下为月水,故虽心主血、肝藏血,亦皆统摄于脾,补脾和胃,血自生矣”。但脾与胃的生理特点又有不同,而用药则宜顺应其性。如脾司中气,其性主升,又为阴土,易损阳气,故治脾应针对其特点,用药多以温阳、益气、升清、化湿,辟秽等法为主。温阳药如炮姜、艾叶等;益气药如党参、黄芪、白术、扁豆等;升阳如柴胡、葛根、升麻等;化湿悦脾药如苍术、厚朴、半夏、陈皮、薏苡仁、藿香、佩兰等。常用方剂如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升阳益胃汤等等。而胃主受纳,其性主降,又为阳土,其性主燥,最易受热邪影响而耗伤胃津,故治胃之法多以和胃降逆,清热养阴为主。前者如清半夏、竹茹、枳壳、佛手、苏梗等,后者如沙参、麦冬、石斛、知母、黄连等。常用方如麦门冬汤、沙参麦门冬汤、左金丸、温胆汤等。

  脾与肝的关系甚为密切,脾主运化可以散精于肝,肝主疏泄可助脾胃之升降,在病理上肝病可以传脾,脾病也能及肝,故治脾又宜兼舒肝,以期土木相安,和平与共。如脾虚所致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病,见有面色淡黄,精神倦怠,心悸气短,食少腹胀,大便溏薄,甚则肢面浮肿,舌淡苔白等症状者,常用四君子汤加当归、川芎、柴胡、香附等药,培土疏木;或用逍遥散加党参、扁豆等从肝治脾。又如白带,多因脾虚气郁,湿热下注所致,遵缪仲淳“白带多是脾虚,肝气郁则脾受伤,脾伤则湿土之气下陷,是脾精不守,不能输为营血而下白滑之物”之说。治白带常用理气化湿之法,调肝以治脾。如以白术、茯苓、车前子、清半夏、陈皮等燥湿健脾,加当归、柴胡、香附、木香等舒肝解郁,每每收到较好治疗效果。

  脾与肾之间在生理病理上关系也十分密切,如脾胃的升降纳运功能,有赖于肾阳命火的温煦,才得以不断运行。倘肾阳不足,火不生土,则可导致脾胃升降失司;反之脾阳久虚也必累及肾阳,故治脾尚须兼温肾。如子宫脱垂多因脾虚下陷,清阳不升所致,其以补中益气加巴戟天、杜仲、续断等益气补肾每获良效。又如脾不统血之崩漏,其以举元煎加减治疗,药用人参、黄芪、白术等补气健脾,升阳固本;阿胶、熟地黄、枸杞、女贞子等养血止血;并以杜仲、续断、菟丝子、山茱萸等大队益肾固冲之品,从肾治脾,以期脾肾兼顾,效果甚好。

  3. 补肾肾主藏精而寓元阳,为水火之脏,主生殖而系胞脉,与妇人之月经、胎孕关系甚为密切,补肾包括滋补肾阴(精)和温补肾阳(气)两方面。

  滋补肾阴常宜兼益肝、涩精。《张氏医通》说:“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说明精血之间具有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的关系,故有精血合一、肝肾同源之说。又肝为肾之子,肾精既损,肝血当也不充,所谓“母虚及子”,故滋补肾阴每需兼益肝。哈老恒以二至丸为基础方,加杜仲、枸杞、何首乌、当归等,俾血能化精,子令母实。又因肾主封藏,肾阴亏损,封藏失职,则精易走泄,故又常加五味子、菟丝子、桑寄生、山茱萸之类补肾涩精,以固封藏。临床凡由肝肾阴虚所致之经闭、不孕、崩漏、带下、滑胎等病证,每以上述方药为主,视具体病情加减。若肾阴虚损,阳失制约,相火失潜而致月经失调、先期、量多、崩漏等,伴见颧红盗汗,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等症者,则宗王太仆“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旨,用二至丸加生地、牡丹皮、玄参、麦冬、白芍、地骨皮等滋阴凉营,并用鳖甲、龟板、牡蛎等介类潜降之品,而不主张加用知、柏等苦寒损阴之药。

  对于肾阳虚者,据“精能化气”之旨,宜温补肾阳兼用温润填精之品,诸如鹿角胶、紫河车、巴戟天、狗脊、菟丝子、川续断等;若兼四末不温,小腹冷痛等虚寒之证,则加仙茅、淫羊藿、补骨脂、艾叶、吴茱萸等温阳散寒之品,而对辛热劫津之干姜、附子、肉桂等一般较少应用,即使确有下元虚冷,寒湿不化,见面白肢厥,重衣不暖,肢面浮肿,脉象沉迟等症而必用时,亦不可重用久用。又如肾阳虚馁,火不生土,每使脾阳不振,失于健运,脾不能助肺益气,故肾阳虚者又常兼见脾肺气虚之证,如气短乏力,自汗便溏等,当在温阳填精的同时,须辅以人参、白术、黄芪等益气健脾之药,以从气中补阳。

  (五)妇科诊法注重腹诊

  哈老指出腹诊是切诊的组成部分,在妇科诊疗中当给予应有的重视。

  腹诊在妇科临床有其特殊意义。因妇女在解剖上有胞宫,有经孕产乳等不同于男子的生理过程。胞宫位于小腹正中,为行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其与冲任督带,特别是冲任二脉关系极为密切。冲为血海,为全身气血要冲,其脉起于胞中,循会阴而上于气街,并少阴之经脉,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与任脉会于咽喉,而络于唇口。在生理上,当女子发育成熟后,脏腑气血俱盛,血海盈满,下行则为排经和养育胎儿的物质基础,上行则化为乳汁。在病理上则表现为胸膈滞塞,气逆不顺,腹部掣引挛急,以及月经不调、经闭、崩漏、乳少等病证。任主胞胎,为人体妊养之本,其脉亦起于胞中,出于会阴,经毛际,沿腹正中线上行,通过胸、颈,循面而入目。在生理上总司一身之阴经,任脉气通,可促成孕育。在病理上多表现为元气虚弱的病证,如疝气、带下、少腹肿块、月经不调、流产、不孕等。综上可见,腹诊在妇科临床对于查知冲任气血的盛衰,经、带、胎、产等方面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具有特殊意义。

  1. 胸胁部

  胸胁部包括胸、膺胸、胁、季胁等部分。妇科则主要检查天突、乳、胁等部位。天突是任脉的腧穴,位于颈喉结下,胸骨上缘切迹之内方凹陷处。据民间经验,天突有动脉感的妇女多为妊娠的一种征象。此处动脉感,可为自觉现象,医者亦可用于指触摸到,脉动明显者肉眼可见。此法用于临床的确信而有征。乳房属于胃经,乳头属肝经。在青春期以后,乳房发育不良,或萎瘪平塌者,多与先天不足,肾气虚弱,气血不充有关。乳房胀痛,按捏有抵触感,多为肝气郁结,其证属实,常见有月经不调、痛经或不孕症等。乳房柔软无胀痛感者,多属气血俱虚,常伴见月经过少,色淡等症。妇女停经,乳房膨胀,乳头色褐的,为怀孕征象。一般说来胁部症状可有疼痛或胀满的表现,而胁痛的性质有胀痛、刺痛、隐痛、灼痛之别,病因有内伤、外感之分,发病有虚实寒热之异。胁肋胀痛多由气郁痰凝,脉络阻塞所致。肝气郁结者,医者以手指自肋弓下,沿前壁里侧,向胸腔按压,可觉有抵抗感,轻轻按抚则嗳气频作而自觉舒畅,并兼有胸闷,纳减,胀痛常随情志变化而增减,多见于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病证;痰入肝经者,按之有膨满感,同时有压痛,常兼有头晕,肢麻等症,多见于月经量多、色淡,或带下黏浊等。亦有因肝经虚寒致胁肋胀满者,则内部按之空虚而无抵抗感,多兼见气急,视物模糊,脉象迟弱等症,可见于痛经、月经过少、不孕、带下等。《济阴纲目》引《妇人大全良方》云:“产后两肋胀满气痛,由膀胱宿有停水,因产后恶露不尽,水与气相搏,积在膀胱,故令胁肋胀满,气与水相激,故令痛也。”说明产后膀胱停水也可令胁肋胀痛。胁肋刺痛多因血瘀停留所致,特点为疼痛如刺、按之痛剧,但轻加按摩则略感觉减轻,疼位固定,或胁下有癥积,常见于痛经或月经过少、闭经等病。《金匮要略》云:“胸胁满,如结胸状”,多是瘀热互结于肝经的指征。胁肋灼痛,多为肝郁化火,或湿热郁滞肝经所致,按之痛不减,常兼有头晕,耳鸣,口苦等症,可见于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带下等。胁肋隐痛者,按之觉舒,按之柔软而无紧张感,多由肝肾阴亏,水不涵木所致,常兼有头晕目眩,口干烦热等症,多见于月经先期量少或崩漏等。此外,肝血虚也可表现为胁肋支撑胀满的特征,如《素问•腹中论》说:“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曰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说明血虚肝伤,肝血枯涸不荣,可见有胸胁支满。

  2. 腹部

  腹部泛指胃脘以下,耻骨以上的部位。范围较广,包括内脏亦较多,一般可划分为上腹(属太阴)、脐腹(属少阴)、少腹(属厥阴)、小腹(脐下属冲任奇经)等不同部位。在妇科疾患中,较常涉及脐腹、小腹、少腹等部位。检查腹部多取仰卧位,令患者下肢伸直,轻轻振腹以测其感,然后屈膝,或侧卧,使腹部肌肉松弛缓和,以便系统地进行腹部望、闻、问、切、按等方面的检查。

  首先是望腹,主要观察腹部形状的隆起或下陷,皮肤的滋润或枯萎等方面的情况。一般下陷者多虚,隆起者多实。如妊娠气血亏虚,不能养胎,可见腹部松弛下陷之象,多为胎萎不长,或胎死腹中。《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曰:“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又如妊娠腹部隆起,腹大异常,多为胎水肿满,羊水过多之证。陈良甫说:“妇人胎孕至五六个月,腹大异常,胸腹胀满,手足面目浮肿,气逆不安,此由胞中蓄水,名曰胎水。”《备急千金要方》记述通过望妊娠腹形以辨别男女胎,谓:“女腹如箕,男腹如釜”。此外,皮肤滋润者气血尚盛,枯燥者津血已伤,肌肤甲错者,多为瘀血内结,可见于闭经。望任脉之凹凸可辨气之盛衰等等,皆属于望腹的内容。

  闻腹主要是用听觉来察知腹部的声响,如肠鸣、矢气、胎声等。如《妇人大全良方》曰:“妊娠四五月后,每常胸膈间满痛或肠鸣,以致呕逆减食。此由忿怒忧思过度,饮食失节所致。”《妇人大全良方》、《经效产宝》尚有“妊娠腹中钟鸣、妊娠腹内儿哭”的记载。张山雷认为“妊娠腹中啼声,确是时或遇之”是胎动不安的表现。另如《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所说:“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也属于闻腹的范畴。

  问腹主要询问患者腹部是否有胀满、疼痛等方面的症状,其特点如何等。例如,腹痛有在气在血,属虚属实的区别,其疼痛的性质,特点各异,治法亦迥然有别。例如《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有产后腹痛的记述,如“产后腹中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产后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以上均为产后腹痛,但以腹中绵绵而痛,且喜温按者,为血虚血寒,治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养血散寒、温中止痛;腹痛烦满不得卧者,为气滞血瘀作痛,治用枳实芍药散,行气和血止痛;少腹坚痛,或按之有硬块者,为恶露之痛,下瘀血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曰:“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红兰花酒主之”,是问腹痛性质,以区别证治。同时尚应询问腹痛与经、带、胎、产的关系。《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有“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有:“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景岳全书•妇人规》有:“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有滞无滞于此可查。但实中有虚,虚中亦有实,此当于形气禀质兼而辨之,当以察意,言不能悉也。”等记载,根据腹痛之在经前经后,喜按拒按,以及对冷敷热敷的喜恶等特点,以分辨其证候的虚实寒热等类型,在诊断上有一定指导意义。它如妊娠小腹疼痛坠胀,腰酸不已者,需防堕胎;妊娠胸腹满闷,呼吸急促,是为胎气上逆;产后七八日,少腹坚痛,是为恶露不尽;带下清稀,小腹冷痛,多为下焦虚寒等,皆需通过问腹得之。

  切腹是腹诊的主要内容,切腹即医者以手掌或手指密切接触腹壁,以检查腹部的坚软温凉,有无压痛或癥块等。有关切腹手法的运用,《内经》有鼓、按、推、循等多种手法,可单用,亦可合用。

  切腹时,先对腹壁作一般观察,如腹壁的紧张度、弹力性,以及有无压痛、癥块等。一般说来,正常腹壁肌肉坚软适宜,皮肤滋润光滑,温度正常,小腹略隆于大腹,脐眼凹入,体肥者腹壁应丰满而柔软,体瘦者应较下陷而微硬。已婚经产妇女,应较未生育者松弛。之后应按脐部及两侧,以候冲任之气的盛衰。一般凡按脐中及其周围,觉有动气应手,与寸口脉相应者,为脏气健旺;动而微弱,一息一二至者为冲任气虚;动而沉迟,为命门火衰;数而有力,为冲任壮热。切腹时,临床每需根据不同的目的,而有不同侧重的检查。如闭经或痛经,应按其小腹有块无块,如有块则可通过循抚接触,了解其大小、形状、硬度以及喜按拒按等,以辨识其性质。如按之坚硬,推之不移,按之痛甚为血瘀;按之有包块,推之可移为气滞。同时还应注意包块与妊娠的区别,如后藤艮山说:“妊娠与血块易混,然块者顽固沉着,无发扬之势。妊娠者,凝结温然,有润泽之气”。同时,“讯之妇人夜阴快寢后,小腹勃然突起者,娠也”。另以右手循鸠尾穴,轻按而下至脐,左手自耻骨微向上推,则脐下当子宫部位,有物起于指下,隐隐有力即为妊娠。若痛经或闭经,按腹无块,则应查其有无压痛,喜按拒按,以辨别病证的虚实情况。如张石顽所说:“凡痛,按之痛剧者,血实也;按之痛止者,气虚血燥也;按之痛减而中一点不快,虚中夹实也。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外痛内快,为外实内虚。”

  3. 腰部

  腰为肾之外府,带脉之所循,冲、任、督三脉均受带脉之约束以维持其正常功能。因此,候腰部的情况,可以了解冲任及肾气的盛衰,如妊娠胎漏,每见有腹部坠痛,阴道出血,若不兼腰酸,则尚可保全,倘兼见腰酸坠痛,为肾气虚不能固摄胎元,每易导致流产。临床体会,按捺腰骶部,如有压痛点,则为冲任失调的反应,可见有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等病证,敏感点多在八髎穴部位。

  (六)独创心胃同治法治疗冠心病

  哈荔田教授不仅在妇科有丰富经验,内科亦有很深造诣,并有独特经验。尤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独到之处。他指出目前治疗冠心病,虽由单一的活血化瘀法发展到多种治法,如益气养阴法、舒肝解郁法、温阳滋肾法等,但多忽略脾胃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冠心病与脾胃的关系早自《内经》就有论述,《灵枢•厥病》篇指出“厥心痛,腹胀胸满,心痛尤甚,胃心痛也”。《备急千金要方•胸痹方第七》有:“胸痹之病,令人心中坚痞急痛,肌中若痹,绞痛如刺,不得俯仰,其胸中愊愊如满,咽塞習習痒,喉中干燥,时欲呕吐,胸口背痛,手不得犯,胸满,短气,咳嗽引痛,烦闷,白汗出,或彻引背,不治杀人方。枳壳四枚,厚朴三两,薤白一斤,瓜蒌子一枚,桂心一两。”的症治记载。从经络上看,《灵枢•经脉》曰:“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可见脾胃有病影响心脏,心脏有病也可累及脾胃,所以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出现脾胃症状,或由脾胃损伤影响促成冠心病,从脏腑经络上看,是有其内在联系的。人以胃气为本,治疗冠心病要时时顾及脾胃的盛衰。因五脏六腑之气皆禀气于胃,故调理脾胃实为治本之法。故对治疗冠心病提出标本同治之心胃同治法,以调理脾胃为主,佐以活血化瘀之“心胃同治方”,临床每获卓效。他指出,冠心病既成,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强调益气养心法所选方药也多有调理脾胃之品,而宣痹通阳法之瓜蒌薤白汤本治脾虚湿浊瘀阻闭塞胸阳所致之病,病源仍在脾胃,所以仍可归为心胃同治法之一。哈老在临床中运用调理脾胃的方法治疗高脂血症,认为比单纯用活血化药或以西药药理证实之有降脂作用药物效果要好且持久。所以心胃同治法是既治标又治本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能消除症状,且能预防冠心病发作,防止动脉硬化形成,达到祛病强身之目的。其子哈孝廉在此基础上进行调研发现,70%以上的冠心病患者有消化系统疾病或有消化系统症状,其运用心胃同治方治疗150例,总有效率达85%以上,获军队科技成果奖,并参加国际会议交流。

  其他如哈老创立的治疗消化性溃疡之“胃畅”一、二号临床疗效显著,作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制剂,深受患者欢迎。其配制的“口腔溃疡散”,治疗便秘的“利幽灵”等,临床均有较好的疗效。

网站导航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主办: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技术支持:北方网
备案序号:津ICP备09002945号-8
您是第674755 位访问者